Ky开元集团首页>资讯中心>标准发布>正文

《食品中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总量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发布
2024年02月27日 10:30:42 来源:Ky开元集团 点击量:8896

本标准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提出并归口,由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主持编写,协作单位包括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

  【化工仪器网 标准发布】《食品中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总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根据《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立项评审和公示等程序获得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批准立项,“中检协﹝2023﹞2号”发文批复的立项号(P/CIQA-126-2023)。
 
  本标准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提出并归口,由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主持编写,协作单位包括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本文件适用于动物源性食品、植物源性食品、粮食及其制品、焙烤类食品、调味品、果脯类食品和油炸食品中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总量的测定。
 
  环氧乙烷又称氧化乙烯,是一种在低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常温下为无色带有刺激性的气体。其具有较强的扩散、穿透性能和灭菌能力,常温下对细菌、真菌、芽孢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等各种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它是继甲醛后出现的第二代化学消毒剂,至今仍是最好的冷消毒剂之一,可应用于某些食品和药物的灭菌,也可用于对热敏感的药物的灭菌。然而,过量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毒害较大,不仅会引起急性中毒,还会致过敏、致突变和致癌变。长期少量接触,会造成神经衰弱综合征。
 
  食品中的环氧乙烷一部分来源于食品包装材料,一部分来源于使用了被环氧乙烷污染的原材料,或将环氧乙烷作为植保剂和熏蒸剂使用。2-氯乙醇为环氧乙烷灭菌过程中衍生的有机物质,事实上已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2-氯乙醇的毒性不亚于环氧乙烷,而欧盟中规定环氧乙烷的含量是以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之和计。 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仅仅欧洲就发生了180起食品中检测出环氧乙烷及2-氯乙醇超标的食品安全事故,不仅采取了预警召回的措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进口国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样品中环氧乙烷经过冰醋酸和氯化钠转化为2-氯乙醇,经有机试剂提取、净化后,过0.22 μm滤膜,上机分析。目标物经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串接质谱仪检测,以2-氯乙醇的特征离子对定性,外标法定量。通过测得的2-氯乙醇含量,根据换算系数,得到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的总量。
 
  本标准制定的原则遵循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此标准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并且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总预算340万元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采购医疗设备

    近日,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委托新疆同孚招投标有限公司发布招标公告,采购医疗设备,项目编号YXHW250409-0183,总预算340...
    2025-07-09 10:45:14
  • 7月6日施行!将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将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2025-07-07 13:45:50
  • 预算1520万元 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采购一批仪器设备

    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就“2025年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购买仪器设备项目”发布招标公告,预算1520.87万元。
    2025-07-07 09:03:14
  • 预算250万元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采购仪器设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发布招标公告,预算250万元。
    2025-07-05 10:33:57
  • 我国科学家将气质联用技术引入深海原位探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制出深海原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色氨酸荧光传感器,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
    2025-07-04 14:13:57
  • 预算220万 梅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采购检验检测设备

    近日,梅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就“梅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检验检测设备采购”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220万元。
    2025-07-04 09:46: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