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胞培养中出现微生物污染时,挽救措施需要根据污染的类型和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挽救措施,参考了多篇专业文章的内容:
1.细菌污染
特点:
培养液通常会出现浑浊、pH下降。
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胞浆出现大量颗粒,细胞变圆或崩溃。
挽救措施:
丢弃污染细胞:如果污染细胞价值不大,建议直接丢弃。
消毒:寻找污染原因后,对操作室进行消毒。
使用抗生素:若污染细胞价值较大,可尝试使用抗生素清除细菌。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效果好,预防用药比污染后再用药效果好。
预防用药一般用双抗生素,污染后清除用药需采用大于常用量5~10倍的冲洗法,于加药后作用24~48小时,再换常规培养液。
2.真菌污染
特点:
短期内培养液不浑浊,但在表面形成白色或黄色漂浮物。
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丝状、管状或树枝状菌丝。
挽救措施:
建议丢弃:真菌污染较难处理,通常建议消杀后丢弃污染的细胞和培养基。
3.支原体污染
特点:
支原体大小为0.1-0.3µm,可通过0.22µm和0.45µm孔径滤膜。
常规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但荧光显微镜下可用DAPI染色观察到。
挽救措施:
丢弃污染细胞:同样,如果污染细胞价值不大,建议直接丢弃。
使用支原体清除试剂:如zellshield细胞支原体去除剂(四代培养)处理,祛除支原体效果明显,同时对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病原虫、真菌等污染亦可有效预防。
4.黑胶虫污染
特点:
关于黑胶虫是否是一种生物还有争议。
挽救措施:
根据细胞状态判断:若细胞状态尚可,可尝试添加黑胶虫/支原体抑制剂培养2-3代看是否能转阴;若细胞状态很差,建议消杀后丢弃。
5.预防措施
无论哪种污染,预防都是关键: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经常更换手套、使用经过有效消毒的培养器具和培养基等。
清洁和消毒实验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实验室环境及设备,可用支原体祛除喷雾剂Mycoplasma Off™定期清洁实验室仪器、工作台表面。
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使用高效过滤器的实验室通风设备,定期更换过滤器。
识别和处理污染源:经常检查培养器具、培养基和试剂等是否存在污染,一旦发现污染,应及时处理。
通过综合以上挽救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