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革兰氏阴性菌,呈棒状、弧状、卵圆状等多形态,无芽孢,有鞭毛。
培养特性:在含有 3%-6% 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 37℃,最适 pH 为 7.4-8.2。在 TCBS 平板上,典型的副溶血弧菌呈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糖的质感。
生化特性:能发酵葡萄糖,不产气,不能利用蔗糖和乳糖,不产生硫化氢,氧化酶试验阳性,赖氨suan脱羧酶试验阳性,鸟氨suan脱羧酶试验阳性,精氨suan双水解酶试验阴性。
质量控制: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微生物检测中,对相关检测方法、培养基、试剂等进行质量控制。例如,验证用于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培养基是否能够支持该菌株的生长,以及检测试剂是否能准确识别该菌株。还可用于评估消毒、灭菌效果等。
科研教学:为科研项目提供标准菌株,用于研究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性等。在教学实验中,帮助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培养、鉴定方法,了解副溶血弧菌在公共卫生和疾病中的重要性等。
通常采用西林瓶包装,内装冻干粉。常见规格可能为 1 支 / 盒等,具体会因产品批次和销售形式有所不同。
应存放在 2-8℃的环境下,避免反复冻融,以保持菌株的活性。
复苏:使用前先用 75% 酒精擦拭西林瓶表面进行消毒。在无菌操作环境下打开西林瓶胶塞,加入适量复苏液,轻轻振荡使冻干菌粉充分溶解制成菌悬液。然后用无菌滴管或移液器吸取适量菌悬液,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平板或液体培养基中。推荐复苏培养基可为 3% 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或 3% 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接种后在 37℃培养箱中培养 18-24 小时,观察菌株生长情况。
培养和传代:购买后的菌株应在保质期内使用。复苏后的菌种一般建议传代 2-3 次后再用于实验,以确保菌株活力和稳定性。传代时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将培养好的菌株转接至新的培养基上。在 2-8℃下保存时,转接频率可每 1-2 周进行一次。为保证菌株遗传稳定性,建议传代 5 次后重新复苏新的菌株,避免多次传代导致菌株特性改变。同时,操作时需遵循相关生物安全规定,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