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Ky开元集团>技术中心>其他文章>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厌氧培养箱这个“密室”,专治肠道微生物的“神秘病”!

来源:上海喆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025年06月18日 10:17  

肠道,这个人体内长达数米、表面积堪比一个篮球场的复杂管道,正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地带。而肠道微生物,这些与我们共生、数量甚至超过我们自身细胞总数、基因数量更是人类基因数万倍的微小居民,更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主角。它们参与消化、调节免疫、影响代谢,甚至可能与情绪、行为等生理功能息息相关。然而,想要深入探索这些“神秘房客”的世界,一个关键的挑战首先必须被克服——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怕氧”的厌氧菌。而厌氧培养箱,正是科学家们用来打开这扇“密室”大门、让这些微生物“现身”并进行研究的得力助手。

为何肠道微生物“怕氧”?

地球大气中约21%的氧气,对于人类和大多数动植物是生命之源,但对于许多肠道微生物来说,却是危害。这是因为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肠道内几乎缺氧的环境。它们的细胞内缺乏分解有毒氧自由基的酶系统,一旦暴露在氧气中,这些活泼的氧分子就会破坏它们的细胞膜、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因此,要研究这些厌氧菌,就必须为它们创造一个与肠道内环境相似的、严格无氧的生长环境。

厌氧培养箱:微生物的“避风港”

厌氧培养箱正是这样一个专门为厌氧微生物设计的“避风港”。它的工作原理看似简单,实则精妙:

严格除氧:培养箱内部通过特定的混合气体(通常是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其中氢气可以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残留氧气反应生成水)不断循环,并配合高效的催化剂,将箱内氧气浓度降低水平(通常低于0.001%-0.1%),同时维持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模拟肠道内环境,通常为5%-10%)和温度(通常为37°C,模拟体温)。

持续维持:箱体采用气密性良好的设计,并配备气体循环系统,确保内部微环境能够长时间稳定维持无氧、恒温和恒定的CO2浓度。

安全监控:许多现代厌氧培养箱还配备了氧气和氢气浓度传感器、报警系统以及防爆设计,确保操作安全。

厌氧培养箱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有了这个“密室”,科学家们才能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一系列关键研究:

分离与纯化:从复杂的肠道样本(如粪便、肠道内容物)中,将特定的厌氧菌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这是鉴定新菌种、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没有厌氧培养箱,许多重要的肠道菌种可能永远“隐身”。

功能研究: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研究特定厌氧菌的代谢途径(如纤维素的分解、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对药物的敏感性、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例如,研究某些厌氧菌如何帮助分解我们无法消化的食物成分,或如何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群落动态分析:虽然宏基因组学等“无培养”技术已大行其道,但结合培养技术仍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培养,可以获得活菌,用于更深入的功能验证,或者研究不同条件下(如疾病、饮食改变)肠道厌氧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益生菌与疗法开发:筛选和培养具有益生作用的厌氧菌,研究其机制,为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或基于微生物的疗法提供候选菌株。例如,某些厌氧菌可能有助于改善肠道炎症或调节免疫功能。

疾病模型建立:在研究某些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甚至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时,厌氧培养箱是建立无菌动物模型并重新定植特定厌氧菌的关键设备。

挑战与未来

尽管厌氧培养箱功不可没,但仍有挑战存在。肠道微生物群落极其复杂,许多微生物在体外难以培养(被称为“培养黑洞”),即使是在厌氧条件下。此外,离体培养的微生物行为可能与在肠道内复杂微环境中的行为存在差异。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改进培养技术,模拟肠道内更复杂的物理化学梯度(如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浓度梯度),以及将培养技术与“omics”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更紧密结合,以期更全面地揭示肠道微生物的奥秘。

结语

厌氧培养箱,这个看似简单的“铁盒子”,是打开肠道微生物研究大门的钥匙。它为那些“怕氧”的微小生命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密室”,使得我们能够逐渐揭开它们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之间复杂关系的神秘面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个“密室”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走向更深的肠道微生物世界。

厌氧培养箱.jpg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