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kubler编码器将机械运动(如旋转、直线位移)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本质是通过物理量(光、磁、电)的变化实现 “机械运动→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的转换。不同类型的编码器(如光电、磁电、绝对式、增量式)原理略有差异,但核心逻辑一致。以下从典型类型的工作原理展开详解:
一、kubler光电编码器的机械 - 数字信号转换过程
1. 机械结构与物理传感
核心部件:
码盘:透明玻璃或金属圆盘,边缘刻有等距的透光条纹(透明区)和不透光条纹(遮光区),条纹数量决定精度(如 2000 线 / 圈的码盘每转输出 2000 个脉冲)。
光源与光电器件:码盘两侧分别安装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敏晶体管,光源透过码盘条纹照射到光敏器件上。
机械运动转化为光信号:
当码盘随轴旋转时,透光区与遮光区交替经过光源,光敏器件接收的光强周期性变化,产生明暗交替的光信号。
2. 光信号→电信号:模拟量转换
光敏晶体管随光强变化导通或截止,输出与码盘旋转同步的模拟电压信号(如正弦波或方波雏形)。
典型输出:A 相、B 相两路信号(相位差 90°),用于判断旋转方向;Z 相(零位信号),码盘每转一圈输出一个脉冲,用于基准定位。
3. 电信号→数字信号:信号处理
放大与整形:模拟信号经运算放大器放大后,通过施密特触发器整形成标准的TTL/HTL 电平方波脉冲(数字信号 “0” 和 “1”)。
方向判别逻辑:
当 A 相超前 B 相 90° 时,判定为正转,计数器递增;
当 B 相超前 A 相 90° 时,判定为反转,计数器递减。
示例:若码盘有 1000 条条纹,电机旋转 1 圈,编码器输出 1000 个 A 相和 B 相脉冲,控制器通过计数脉冲数计算转速(如 1000 脉冲 / 秒 = 1 圈 / 秒)。
二、kubler磁电编码器的转换原理
1. 机械结构与物理传感
核心部件:
磁鼓:旋转轴上安装带有 N/S 极交替排列的永磁体磁鼓(如多极磁环)。
霍尔元件:固定在磁鼓附近,用于检测磁场变化。
机械运动转化为磁信号:
磁鼓旋转时,霍尔元件附近的磁场方向(N/S 极)周期性变化,触发霍尔效应。
2. 磁信号→电信号:模拟量转换
霍尔元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与磁场强度相关的模拟电压信号(如正弦波),磁场方向变化时电压极性翻转。
3. 电信号→数字信号:信号处理
与光电编码器类似,模拟电压经放大、整形后转化为方波脉冲。部分磁电编码器集成差分电路(如 RS422),增强抗干扰能力。
特点:抗振动、耐油污(无光学部件),但精度略低于光电编码器(磁鼓磁极数量限制分辨率)。
三、kubler绝对式编码器的位置编码逻辑
1. 多圈编码盘与机械位置映射
编码盘结构:
绝对式编码器的码盘分为若干同心圆环(码道),每圈码道代表二进制数的一位(如 8 位码盘有 8 圈码道),最内圈为最高位(MSB),最外圈为低位(LSB)。
每个码道上的透光 / 遮光区域按二进制规则排列(如第 1 圈透光为 “1”,遮光为 “0”),每一个角度位置对应的二进制编码(如 8 位码盘可表示 2^8=256 个位置)。
示例:当码盘旋转到某一角度时,各码道的透光 / 遮光组合形成二进制数(如 10101010),直接表示当前绝对位置。
2. 信号转换与处理
每个码道对应一个光敏元件,输出独立的电信号,经处理后组合成并行的二进制数字信号(如通过排线输出 8 位二进制码)。
多圈绝对式编码器:通过机械齿轮组或电子计数方式记录圈数,实现 “多圈位置编码”(如 14 位单圈 + 10 位多圈,总分辨率 24 位 = 16777216 个位置)。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