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棒状杆菌生物学特点
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bovis,C.bovi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是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牛棒状杆菌菌体短小,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多为条件致病菌,属于棒状杆菌科。
裸鼠作为一种免疫缺陷动物,已成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bovis)能够引起裸鼠过度角化性皮炎、棘皮症,全身出现鳞皮样白色皮屑,俗称“鳞皮病。牛棒状杆菌可迅速引起从未接触过病原体的动物产生“鳞屑”症状。除此之外,裸鼠感染后对化学治疗药物毒性敏感性提高、体质量减轻、摄水量增加及降低移植肿瘤的生长速度,死亡率增加。
欧洲实验动物科学联合会(FELESA)将牛棒状杆菌列为其他必要性病原检测项目。我国GB14922-2022中将牛棒状杆菌列为免疫缺陷鼠的检测项目。
牛棒状杆菌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该菌的鼠,牛棒状杆菌传染性高、可经气溶胶传播,或者直接接触传播,如:饲养员手套、实验器具、垫料、饲料等。牛棒状杆菌还可通过接种用的细胞传染。牛棒状杆菌在环境中很难清除,一旦发生牛棒状杆菌感染,对动物设施管理及后续的裸鼠饲养和科学研究带来较大的风险。
该菌对无毛鼠和免疫缺陷鼠致病,一旦感染,几乎是终身性携带。免疫正常的大鼠小鼠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通常为无症状携带者,且仅为短暂携带。裸鼠非常易感,裸鼠发病率超过50%。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7d,迅速产生“鳞屑”典型症状,该症状会在 14~20 d后消失,但长期携带病原。免疫缺陷程度严重的 SCID 鼠则出现脱毛、形成秃块等。
牛棒状杆菌的检测方法
采样可采集皮肤拭子、肠内容物、新鲜粪便或病灶分泌物,也可以采集污染环境的环境采样拭子。
牛棒状杆菌传统检测方法是培养法,牛棒状杆菌的2017检测团标中指出:牛棒状杆菌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上均可生长,可形成灰白色的特征性落。与牛棒状杆菌免疫血清能够形成特异性凝集。
团标中还指出,可设计实时荧光PCR(qPCR)引物和探针,可对皮肤、口腔、肠内容物或粪便进行qPCR 检测。所以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是一种很好的牛棒状杆菌检测方法。
翼和的SPF.M/R-OB-001和SPF.M/R-OBF-004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可实现牛棒状杆菌的检测,高效快速,灵敏度高。检测过程中加入外源基因组内参质控可对核酸提取过程和PCR过程进行质控,检测结果准确。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