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外反射镜设计中,离轴与共轴设计是突破视场与像质矛盾的关键技术路径,二者通过不同的光学架构与像差校正策略,分别针对大视场与高像质需求实现优化。
共轴设计以光轴为对称轴,通过经典双反射镜系统(如卡塞格林、格里高利结构)实现小视场下的高像质。其核心优势在于结构紧凑、装调简单,且主次镜同轴布局可减少系统复杂度。例如,卡塞格林系统通过主次镜的二次反射,将像点引至主镜外侧,避免了中心遮拦,同时利用二次曲面(如抛物面、双曲面)校正球差与彗差,使小视场(通常小于2°)内像质接近衍射极限。然而,共轴系统的视场扩展受限于次镜遮拦与轴外像差累积,当视场增大时,像散、场曲等像差会显著恶化,导致边缘视场像质下降。
离轴设计则通过打破旋转对称性,消除共轴系统的中心遮拦,并利用自由曲面或非球面反射镜实现大视场与高像质的平衡。例如,离轴三反射镜系统(如WALRUS、Schwarzschild结构)通过主镜、次镜、三镜的偏心与倾斜布局,将光线路径分离,避免遮拦的同时扩大视场至10°以上。此类系统采用自由曲面反射镜,其面型由高阶多项式描述,可独立控制不同视场的像差,显著提升轴外像质。例如,法国艾克斯马塞大学设计的离轴三反系统,通过勒让德多项式自由曲面与曲面探测器结合,实现了7.2°×7.2°视场内像质接近衍射极限。此外,离轴设计还可结合矢量像差理论,通过优化反射镜的偏心量与倾斜角,进一步平衡像差场,提升全视场均匀性。
技术突破点在于:共轴系统通过经典像差校正理论优化结构参数,适用于小视场、高精度需求;离轴系统则依赖自由曲面加工与装调技术,突破传统像差校正极限,实现大视场与高像质的兼容。未来,随着超精密加工(如单点金刚石车削)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离轴与共轴设计的融合将成为趋势,例如采用共轴折叠反射镜结合离轴校正技术,可在紧凑结构中实现更大视场与更高像质。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