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Ky开元集团>技术中心>技术参数>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氨气中硫含量检测方法

来源:深圳市普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2025年07月10日 11:56  
现在需要检测氨气(含量 99.9%)中的硫含量,范围是 0~20ppm。首先,考虑氨气的性质,氨气是碱性气体,可能对检测有干扰,所以样品处理很重要。硫在氨气中可能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可能是硫化氢(H2S)、硫醇(如甲硫醇)、二硫化碳(CS2)等含硫化合物,这些都是常见的杂质,需要先明确目标物,但用户可能只需要总硫含量,或者特定形态。

接下来,检测方法。对于气体中低浓度(ppm 级)的硫,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结合硫选择性检测器,比如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还有紫外荧光法(UV-Fluorescence),这两种是比较主流的。另外,可能还有电化学法,但精度可能不够。

首先,样品前处理。因为氨气是强碱性,直接进入仪器可能会损坏色谱柱或检测器,比如 FPD 的火焰可能受氨气影响,或者色谱柱中的固定相被氨气破坏。所以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去除氨气或者中和氨气。比如用酸性吸附剂(如磷酸溶液、硫酸溶液)吸收氨气,而含硫化合物可能更易溶于某些溶剂或被特定吸附剂保留?或者使用气体渗透膜,选择性分离氨气和含硫化合物?另外,氨气的浓度很高(99.9%),即 10^6 ppm,而硫是 0~20ppm,属于微量分析,需要避免基质效应,所以基质分离很关键。

然后,气相色谱法的话,色谱柱的选择很重要,需要能分离含硫化合物和氨气,或者在预处理后,样品中主要是含硫化合物和少量杂质,此时用合适的色谱柱(如聚乙二醇固定相、多孔聚合物固定相)分离,然后用 FPD 或 SCD 检测。FPD 对硫的响应是非线性的,需要校正;SCD 对硫的响应是线性的,灵敏度更高,更适合低浓度检测,可能更适合 0~20ppm 的范围。

紫外荧光法的原理是:含硫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被氧化为 SO2,SO2 吸收紫外光后发出荧光,荧光强度与硫含量成正比。这个方法需要将样品中的硫转化为 SO2,通常通过燃烧炉(在富氧条件下燃烧),含硫化合物燃烧生成 SO2,而氨气在燃烧条件下会生成 N2、NOx 等,可能需要去除 NOx 的干扰,因为 NOx 也可能有荧光干扰?所以燃烧后可能需要净化步骤,比如用分子筛或化学试剂吸收 NOx,然后 SO2 进入紫外荧光检测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适合总硫检测。

另外,标准气体的制备很重要,需要有已知浓度(比如 0、5、10、20ppm)的含硫化合物在氨气基质中的标准气,或者用氮气基质的标准气,但需要考虑基质差异带来的影响,最好是同基质的标准气,否则可能需要校正因子。

具体步骤可能包括:

  1. 样品采集:使用惰性气体采样袋(如聚四氟乙烯或铝箔复合袋),避免吸附,因为含硫化合物尤其是 H2S 容易被金属或塑料吸附,导致损失,所以采样容器需要惰性处理,采样后尽快分析。
  2. 样品预处理:
    • 中和氨气:比如通过填充有磷酸的吸附柱,氨气与磷酸反应生成磷酸铵留在柱中,而含硫化合物(如 H2S 是酸性,可能与磷酸不反应,或溶解度低而通过),需要验证此方法是否会导致硫损失。

    • 稀释:因为氨气浓度太高,直接进样可能超出仪器处理范围,可采用动态稀释法,用高纯氮气稀释一定倍数,降低氨气浓度,减少对仪器的影响,但需要保证含硫化合物在稀释过程中不损失。

  3. 检测仪器选择:
    • 气相色谱 - 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SCD):SCD 对硫的响应因子几乎相同,与硫的形态无关,线性范围宽(可达 10^6),检测限低(可达 ppb 级),适合 0~20ppm 的检测。色谱柱需要选择能分离目标含硫化合物的,比如如果是 H2S、甲硫醇等,可用 HP-5(非极性)或 Porapak Q(极性)色谱柱,氨气可能在色谱柱中保留较弱,先出峰,不会干扰硫的检测,或者通过预处理去除氨气后,只检测硫。

    • 紫外荧光硫分析仪:无需分离,直接测总硫。样品进入燃烧炉,在氧气中燃烧,含硫化合物转化为 SO2,氨气燃烧生成 N2 和水,然后 SO2 进入紫外荧光池,被 190nm 左右的紫外光激发,发出 330nm 左右的荧光,通过光电倍增管检测。需要注意燃烧条件是否足够将所有硫转化为 SO2,以及是否有干扰(如 CO2、水分的影响,可通过干燥管去除水分)。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适合总硫检测,精度高。

  4. 校准:用标准气体(含已知浓度硫,基质最好是氨气,或氮气基质但需校正)绘制标准曲线,浓度点包括 0、5、10、15、20ppm,确保样品浓度在曲线范围内。
  5. 干扰因素:
    • 氨气的影响:可能在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影响硫的燃烧,需要保证足够的氧气过量。

    • 其他杂质:如水分,可能影响 SO2 的传输,需要脱水处理(如用分子筛干燥)。

    • 吸附损失:采样管路、连接管需用惰性材料(聚四氟乙烯),避免含硫化合物被吸附。

  6. 方法验证:需要做检出限、精密度(多次测定的 RSD)、准确度(加标回收率)等。检出限应低于 0.5ppm(满足 0~20ppm 的下限),精密度 RSD 应小于 5%,加标回收率在 90%~110% 之间。

可能的问题:氨气与含硫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比如 H2S 和 NH3 可能反应生成 NH4HS 或 (NH4) 2S,尤其是在有水的情况下,导致采样或预处理过程中硫的损失,所以需要控制样品的湿度,保持干燥,采样容器需干燥,避免水分进入。

另外,安全注意事项:氨气是有毒、刺激性气体,操作时需在通风橱中进行,佩戴防护装备;含硫化合物如 H2S 也是有毒气体,需注意安全。

总结来说,推荐的方法是:使用紫外荧光硫分析仪(总硫)或 GC-SCD(可测形态硫),配合样品预处理(去除或中和氨气,避免干扰和仪器损坏),用标准气体校准,进行检测。
检测氨气(99.9% 纯度)中 0~20ppm 硫含量的核心在于解决高浓度氨气基质的干扰,并实现低浓度硫的精准定量。以下从方法原理、关键步骤、仪器选择及注意事项展开详细说明:

一、检测目标与干扰分析

  1. 目标硫形态:氨气中的硫通常以含硫化合物形式存在,如硫化氢(H?S)、甲硫醇(CH?SH)、二硫化碳(CS?)等,检测需覆盖总硫或特定形态(用户未明确时优先总硫)。

  2. 核心干扰:氨气(99.9%,即 10? ppm)为强碱性气体,可能腐蚀仪器、破坏色谱柱固定相,或与酸性含硫化合物(如 H?S)反应生成盐(如 NH?HS)导致硫损失,需优先消除基质干扰。

二、推荐检测方法

方法 1:紫外荧光法(总硫检测,快速便捷)

原理:含硫化合物在富氧环境中燃烧生成 SO?,SO?被紫外光激发后发出特征荧光,荧光强度与硫含量成正比,可直接测定总硫。
优势:无需分离,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 ppb 级),线性范围宽(0~100ppm 适用),适合快速批量检测。

关键步骤

  1. 样品采集
    • 用惰性采样容器(如聚四氟乙烯或铝箔复合采样袋),确保干燥(避免 H?S 与 NH?在有水时反应),采样后 1 小时内分析(减少硫吸附损失)。

  2. 样品预处理
    • 氨气去除:通过填充磷酸溶液(5%)的吸收柱,氨气与磷酸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铵(2NH? + H?PO? = (NH?)?HPO?),含硫化合物(如 H?S)不反应,直接通过。

    • 干燥除水:经硅胶或分子筛干燥管,去除样品中的水分(避免影响 SO?传输)。

  3. 燃烧与检测
    • 预处理后的样品进入燃烧炉(800~1000℃,氧气过量),含硫化合物转化为 SO?(如 H?S + 3/2O? = SO? + H?O),氨气燃烧生成 N?和 H?O(4NH? + 3O? = 2N? + 6H?O)。

    • SO?进入紫外荧光池,被 190nm 紫外光激发,发出 330nm 荧光,通过光电倍增管检测,信号与硫浓度成正比。

  4. 校准
    • 用标准气体(含硫 0、5、10、15、20ppm,基质优先为氨气,若无则用氮气基质并校正)绘制标准曲线,确保线性相关系数 R?≥0.999。

方法 2:气相色谱 - 硫化学发光检测(GC-SCD,形态分析)

原理:通过气相色谱分离不同含硫化合物,再用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定量。SCD 对硫响应线性(与形态无关),检测限低(ppb 级),适合需区分硫形态的场景。

关键步骤

  1. 样品预处理
    • 稀释降低氨气浓度:用动态稀释仪(高纯氮气为稀释气)将样品稀释 100 倍(氨气浓度降至 1%),减少对色谱柱的腐蚀(避免固定相失效)。

  2. 色谱分离
    • 色谱柱选择:用 Porapak Q(极性多孔聚合物柱,3m×3mm)分离 H?S、甲硫醇等,氨气因极性弱先出峰(保留时间 < 1min),与硫化合物(保留时间 3~10min)分离。

    • 柱温:60℃恒温(避免氨气与固定相反应),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 30mL/min)。

  3. SCD 检测
    • 硫化合物在检测器中与臭氧反应生成激发态 S?O*,衰变时发出 400~500nm 光,光强与硫浓度成正比。SCD 对硫响应因子一致,可直接用单标校准总硫。

  4. 校准
    • 用混合标准气(含目标硫形态,浓度 0~20ppm)绘制曲线,计算各形态硫含量及总和。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防吸附损失:采样管路、阀门需用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避免含硫化合物(尤其是 H?S)被金属或橡胶吸附。

  2. 氨气中和:若直接进样,需在仪器前加装酸性吸附柱(如磷酸负载的石英砂),确保氨气去除率 > 99.9%。

  3. 安全防护:氨气和 H?S 均有毒,操作需在通风橱中进行,佩戴防毒面具(氨气用 A 型,H?S 用 B 型)。

  4. 方法验证

    • 检出限:需≤0.5ppm(满足 0~20ppm 下限);

    • 精密度:同一样品重复测定 6 次,RSD≤5%;

    • 准确度:加标回收率需在 90%~110% 之间。

四、方法对比与选择

方法优势适用场景
紫外荧光法快速(5min / 样)、测总硫批量检测、只需总硫结果
GC-SCD可区分硫形态、定性准确需分析硫具体存在形式

综上,优先推荐紫外荧光法(总硫)或GC-SCD(形态分析),结合样品预处理消除氨气干扰,即可实现 0~20ppm 硫的检测。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