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Ky开元集团>技术中心>解决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高光谱成像技术:给植物“看病”的新“眼睛”——作物病虫害监测新方法

来源:深圳市中达瑞和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7月11日 17:43  

想象一下,不用走到田里一片片叶子检查,也不用等作物明显枯萎了才发现问题,而是通过“看”作物反射的光线,就能早期发现它是不是生病或长虫了。这就是光谱技术在作物病虫害监测上的神奇应用!它就像给植物装上了一双特殊的“健康监测眼”。

为什么需要这种技术?

  • 病虫害危害大: 粮食每年因病虫害损失巨大(20-40%甚至更多),威胁粮食安全和经济。

  • 传统方法太慢: 靠人眼田间巡查、取样化验,费时费力,等发现问题时,往往错过了防治时机,效果差,成本高。

  • 农业挑战多: 农田分散、各地情况不同、天气变化快,需要快速、大范围、无损的监测手段。

光谱技术怎么“看”病?

  1. 基本原理:健康植物有“指纹”光:

    • 可能反射更多红光(看起来发黄、发红)。

    • 反射的近红外光会减弱。

    • 那个关键的“红边”位置会移动(比如向蓝光方向偏移)。

    • 就像不同物体有不同颜色一样,健康的植物叶子对阳光中的不同颜色(波段)反射率有特定规律。

    • 关键特征: 健康叶子反射绿光多(所以我们看它是绿的),反射近红外光(肉眼看不见)特别强。在红光和近红外光交界处(约700-800纳米),反射率会急剧上升,形成一个陡峭的“红边”。

    • 生病/生虫会改变“指纹”: 当植物受到病虫害侵袭,内部结构(如细胞破坏)、化学成分(如叶绿素减少)和外部形态(如出现病斑、枯萎)都会变化。这些变化会改变它对光的反射特性:

    • 传感器捕捉变化: 特殊的光谱仪器(像精密的相机或扫描仪)能捕捉到植物反射的这些细微的光谱变化,从而判断其健康状况。

怎么用光谱技术“看病”?两种主要方式

  1. “拍照看病”(成像光谱技术 - 像做CT):

    • 国内:识别棉花叶子上的虫咬孔洞(准确率95%),区分小麦的锈病、白粉病(准确率98%),用无人机监测小麦条锈病范围。

    • 国外:用卫星影像监测大面积的甜菜线虫病、森林松毛虫灾害等。

    • 近距离: 用相机或手持扫描仪对准单株或小片叶子拍照分析(适合温室、实验田)。

    • 高空: 装在无人机或飞机上,扫描大田块。

    • 太空: 利用卫星拍摄,监测超大区域(省、国家)。

    • 原理: 给农田“拍照片”,但不是普通照片,而是能记录成百上千个不同波段光谱信息的“超级照片”(高光谱/多光谱图像)。通过分析图像上每个“像素点”的光谱特征,找出异常区域(病斑、变色等)。

    • 怎么做?

    • 优点: 直观,能看到病虫害在哪里分布,严重程度如何。

    • 例子:

  2. “测光看病”(非成像光谱技术 - 像验血):

    • 原理: 不生成图像,而是直接测量一小块区域(或单株)反射的光谱曲线。然后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模型、算法)从这条“光曲线”中提取信息,判断是否有虫害、是什么病虫害、有多严重。

    • 怎么做? 常用手持式内置推扫式高光谱相机在田间测量。核心是建立光谱特征(如特定波段的反射率、导数变换后的值)与病虫害类型/严重度的关系模型。VIX-N320基于推扫式高光谱成像原理,覆盖400-1000nm光谱范围,光谱分辨率可达2.5nm,可在6秒内完成一次全谱推扫成像,并具备高灵敏度和的信噪比,可结合目标物的空间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利用目标物不同部位或成分的光谱特征,进行无损、无接触、快速高效的精准获取、发现识别、分类选和分析应用,用于户外和室内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便携式高光谱数据采集。

  • 常用“算法医生”:

    • 支持向量机 (SVM): 像聪明的分类器,能区分健康叶子和不同病害叶子(如黄瓜霜霉病识别率>90%)。

    • 人工神经网络 (ANN/BP): 模拟人脑学习,训练后能根据光谱预测病情(如判断番茄灰霉病严重度)。

    • 主成分分析 (PCA): 把大量光谱数据简化,找出最关键的信息(常与其他方法结合)。

    • 导数变换: 特别有用!能消除土壤背景干扰,放大病虫害引起的细微光谱变化,提高诊断精度(如监测小麦早期病害)。

  • 优点: 对早期、肉眼不可见的生化变化更敏感,设备相对便宜便携。

  • 例子:

    • 国内:用SVM判断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准确率97%),用神经网络结合导数光谱识别水稻病害(精度>95%),找到能预警小麦早期病害的光谱比值。

    • 国外:研究大豆、甘蔗等作物的病害光谱模型,探索导数光谱在监测中的应用。

神奇的“健康指标”——植被指数

直接看原始光谱数据太复杂。科学家们发明了植被指数,就是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把几个关键波段的反射率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就像是植物的“综合健康评分”或“专项健康指标”,能更直观、更稳定地反映病虫害胁迫。

  • 常见“健康评分卡”:

    • NDVI (归一化植被指数): 用近红外和红光反射率计算。健康植物值高,受病虫害胁迫(叶绿素减少)时值会下降。

    • PRI (光化学植被指数): 对植物生理压力敏感,能早期指示病害(如研究发现小麦条锈病越重,PRI值越低)。

    • 其他针对性指数: 还有很多针对不同问题(如水分胁迫、氮素缺乏、特定病害)设计的指数,比如MCARI(调节叶绿素吸收指数)、RVSI(红边胁迫指数)等。

技术虽好,挑战也不少

  1. “病种库”不全: 目前研究集中在主要粮食(小麦、水稻、玉米)和少数经济作物(黄瓜、番茄)上。对油菜、果树、大多数蔬菜的研究还很少。

  2. “监测网”覆盖有限: 发达地区、大农场应用研究多,偏远、贫困、小农地区覆盖不足。未来需要更广泛的监测网络。

  3. “症状”太像难区分: 有时病虫害的光谱特征和缺水、缺肥等胁迫很像(比如小麦锈病和肥水不足),容易误诊。同一种病在不同生长阶段光谱也不同,需要建立更庞大精确的“光谱病历库”。

  4. “眼睛”受天气影响: 主要靠被动接收太阳光反射的传感器,阴天、下雨就没法正常工作。需要开发更强大(主动发射光源)、更便宜、更高分辨率的传感器。

未来展望:更智能、更精准、更普及

  1. “火眼金睛”升级: 研发更高分辨率(看得更细)、不受天气影响(主动式)、更便携便宜的传感器。

  2. “天地结合”大监测网:

    • 卫星/无人机: 负责大范围扫描,快速定位病虫害发生区域和范围。

    • 地面设备/人工: 负责重点区域精准诊断和验证。

    • 结合气象数据: 预测病虫害爆发的风险。

  3. 建立“光谱病历本”: 收集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不同严重度、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谱数据,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和在线诊断平台,农民或技术人员可以随时查询比对。

  4. 自动化“植物医生”: 将高精度光谱传感器装在无人机或自动农机上,实现:

    • 自动巡田检查。

    • 实时分析诊断。

    • 精准定位喷药(只喷生病区域,大大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环境)。

    • 真正实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

总结来说:

光谱技术通过捕捉植物“健康光指纹”的变化,为快速、无损、大范围监测作物病虫害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它像一双敏锐的“健康之眼”,结合强大的“算法大脑”(模型)和直观的“健康评分卡”(植被指数),正在帮助人类更早发现、更准判断、更高效地防治作物病虫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清的“眼睛”、更聪明的“大脑”、更完善的“病历本”),未来的农田管理将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