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Ky开元集团>技术中心>解决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浅谈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2025年07月14日 13:59  

安科瑞 刘迈

  摘要: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和环境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企业产业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在新能源市场中寻找和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碳中和背景下企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如何促进产业绿色升级和发展。

  关键词:碳中和;产业升级;企业绿色发展

  0引言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主要涉及产业链在能源使用和供应管理等方面的低碳化转型,这不仅是国家政策的导向,还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这对各企业提出了任务和要求。目前,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创新不足和动力缺乏、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在低碳道路上的升级和转型。为了与国家政策同步发展,企业需要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低碳转型。

  1碳中和背景下企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策略分析

  1.1坚持低碳发展理念

  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实现商业目标与社会可持续目标在绿色发展上的共识和一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营活动中,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共享出行、循环利用等绿色产品和服务,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助推简约适度、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1.2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低碳”设计

  碳中和要求企业在产业链层面进行转型升级。在产业链上游,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产业链中游,降低节能减排水平,落实生产经营企业责任制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完善低碳发展机制。在产业链下游,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大中型企业未来发展应特别关注碳中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快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低碳、零碳产业领域转型升级。

  2基于行业特征的碳中和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策略分析

  2.1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优化策略

  能源电力企业应主要聚焦于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创新、循环利用、碳权交易等方式。在清洁能源替代方面,将低碳化清洁发展纳入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将清洁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战略,加快清洁能源发电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能源云数据集成技术,开发和延伸微电网,构建能源电力智能化数字化网络,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构建能源储备分布式与交互式能源网,加快“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联合运行不同种类的能源发电系统,提高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碳权交易方面,通过参与碳权交易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节约碳资产运营管理成本。

  2.2石化企业碳中和优化策略

  石化企业应聚焦于高碳转低碳、技术创新、循环利用、碳权交易等方式。高碳转低碳,关键在生产工艺环节,以可再生能源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优化能耗结构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技术创新方面,推进炼化一体化深度融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资源合理配置、技术先进的低碳化的业务和产品结构。在循环利用方面,对石化生产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充分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循环经济利用和零碳排放。应用碳捕获封存CCUS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在碳权交易方面,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节约碳资产运营管理成本。

  2.3钢铁企业碳中和优化策略

  钢铁企业应聚焦于低碳冶金生产技术工艺创新、钢铁—化工—氢能综合转型、碳权交易等方式。在低碳冶金生产技术工艺创新方面,基于工艺优化、强化冶炼、余热和二次资源循环利用、超低排放改造、系统节能,创新低碳高炉、连铸、铸轧一体化等低碳钢铁冶炼新工艺。在钢铁—化工—氢能综合产业运营商转型升级方面,应用钢铁—化工—氢能一体化网络集成技术,通过钢铁—化工协同,为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的钢铁产业实现碳净提供解决方案。在碳权交易方面,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节约碳资产运营管理成本。

  3安科瑞EMS-NT企业微电网能碳管理平台

  安科瑞EMS-NT企业微电网能碳管理平台,以能源管理为碳管理的基础,精细化管控,建立能耗三级计量,建立能耗强度管理体系,进行能效对标及策略管理。碳盘查以能源消耗排放为主,扩展统计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源,实施碳计划管理,碳追踪,实施碳减排措施,提升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能力。工信部发布指南要求构建数字化能碳管理体系。安科瑞响应政策,打造覆盖能源监测、碳排放管理、智能减排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3.1系统架构介绍

  《指南》明确了数字化能碳管理的系统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架构、业务应用等。安科瑞遵循要求,构建了完整的能碳管理体系:

  数据采集: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电、水、气、热等能源及碳排放活动数据,实现能耗和碳排放监测。

  智能分析:运用AI算法挖掘数据价值,提供能耗/碳排规律分析及节能减排策略,为企业和园区提供决策支持。

驾驶舱

  优化应用:支持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节能减排三大应用场景,满足不同企业和园区个性化需求。

  3.2系统功能

  3.2.1精细化能源管理

  全域能源数据采集与监测:区域类型能源接入汇总、区域能源消耗总量统计与趋势、企业能源消耗排名及横向对比。区域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实时监测电、水、气等能源消耗及流向,接入光伏等清洁能源,精细化管理各区域能耗。用能趋势及同环比分析、企业能效指标诊断及分析、用能设备能效分析及节能建议。

C:/Users/lance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1101121053/output_1.pngoutput_1

3.2.2、能源消费量和强度计算

  依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等国家标准,计算一个时间周期内,工业企业和园区的能源消费量,按照不同能源种类和计算标准煤等分别展示。手工录入或对接ERP、MES等系统,从企业、车间、产线、班组、设备等维度的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进行统计分析。

3.2.3能源消费分析与用能策略

  基于负荷信息、设备信息、市场信息、地理信息等内容进行优化配置,提供经济*优的容量配置方案。根据项目设置的容量单价,需量单价,结合项目总容量,需量,复费率,计算用容量计费划算,还是需量计费划算。

3.2.4能效平衡与优化

  对标先进,识别能效水平;核算动设备能效,分析能效关联因子,量考核依据;结合分时电价、绿电交易等政策,自动生成能源费用报表,为经济性能源采购提供依据。基于能耗优、成本低和碳排放少的经济优化调度;考虑电网供电力平滑与电压稳定的安全运行调度策略;需求侧响应电网互动策略。

3.2.5碳排放分析与碳资产管理

  监测区域整体碳排情况,独立展示区域企业碳排放数据、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结构、碳排放指标完成追踪;聚合区域内多类型资源,跨地区能源互联,分层协同控制。

3.2.6节能减排

  基于能耗优、成本低和碳排放少的经济优化调度;预测冷/热负荷,提出空调、水泵等设备运行建议,提升节能减排能力。

3.3设备选型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4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各类企业实现降碳减排目标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抓住时代机遇,正确面对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制定低碳转型战略规划和降碳减排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更新,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安科瑞为工业企业和园区的数字化能碳管理提供了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支持。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提供技术支撑。让我们携手安科瑞,共同迈向绿色低碳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宋艳霞,杨虎林.“节”尽所“能”“碳”新路[N].榆林日报,2023-07-10(004).

  [2]吴倩.抢抓“双碳”机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N].华兴时报,2023-02-14(003).

  [3]安科瑞企业微电网设计与应用手册.2022年05版

  [4]周宏春.碳中和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J].中国商界,2021(8):34-35.

  [5]李骐羽,碳中和背景下企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产业观察,2024.1023:152-153.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