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开元集团首页>资讯中心>展会报道>正文

CBIFS 2025: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专题论坛精彩回顾
2025年04月11日 16:42:56 来源:Ky开元集团 点击量:5853

4月10日,食品安全技术领域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和最受欢迎的盛会之一,CBIFS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展会同期召开“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专题论坛”。

  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陆续更新,我国微生物检测行业正面临技术升级的关键期。当前耐药菌株检出率持续上升,传统检测方法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快速检测技术规范化、精准化、普及化应用势在必行。
 
  4月10日,食品安全技术领域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和最受欢迎的盛会之一,CBIFS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论坛吸引来自政府部门、检测机构、食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众多专业人士参加,100多家国内外知名展商,2000多位参会代表,集中展出食品安全分析、微生物和快速检测最新产品与解决方案。
 
会议现场
 
  4月10日下午,展会同期召开“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专题论坛”,来自全国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的3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微生物检测新技术、新标准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多所科研院所、企业的嘉宾依次进行了报告。
 
报告题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报告人: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杨瑞馥
 
  食品卫生安全自古备受关注,早在16世纪已有食物腐败记载,现代检验技术最早始于19世纪德国。目前微生物污染、化学残留及未知危害因子对检测技术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变异和复杂生存规律,亟需创新解决方案。传统检测依赖显微镜培养和生化分析,而目前分子生物学(如PCR、测序)和免疫学技术(ELISA)已成为主流。
 
  杨瑞馥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涵盖历史回顾、技术挑战、检测方法、技术进步和未来方向。讨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背景,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和影响,以及食品检验技术的演进,包括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检测和测序技术等。强调了新技术如纳米材料、超灵敏传感器、大数据和AI在提高检测效率、灵敏度和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标准化、实时在线监测、溯源策略和智能分析等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这些技术的潜力。
 
报告题目: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监控及溯源解决方案
 报告人: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科学事务专家 陆俊杰
 
  陆俊杰在会议上主要探讨了食品生产加工中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管理,以及快速检测手段的应用以及梅里埃诊断在传染病防治和工业食品制药微生物控制方面的创新经验。在分享中,陆俊杰重点介绍了流式细胞仪、分子生物学平台等新兴微生物检测技术,以及它们在过程控制和环境监控中的应用。
 
  同时,在报告中讨论如何应对食品行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社会变革、消费者需求提高等挑战,并强调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对环境致病菌阳性检出的响应策略和微生物溯源技术,以确保食品生产安全。
 
报告题目:解放双手 -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报告人:考鹏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战略项目和应用经理 常青
 
  常青现任考鹏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战略项目和应用经理,负责重点项目开发及产品市场突破。她在演讲中分享了公司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自动化设备如何通过AI技术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效率与准确性。
 
  公司提供的自动化系统可完成样本稀释、平板接种、培养及智能分析,支持多类型培养基和动态监测,减少人工操作误差。AI软件通过机器学习提高检测精度,缩短报告时间,准确率达99%以上。此外,系统支持大数据分析,助力风险预测。并指出该技术已应用于食品、药品及医院市场,并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发定制设备。最后,她表示公司愿与行业伙伴进一步合作,推动检测自动化发展。
 
报告题目: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定性检测》BJS202401解读
 报告人:广东省食品检验所正高级工程师 周露
 
  本次会议重点介绍了食品中动物源性成分定性检测的补充检验方法。周露分享了广东省食品检验所的背景和专家团队,以及他们在食品检测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参与制定的标准。她详细解读了补充检验方法的必要性、目的和应用,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非靶向检测中的优势。此外,她还介绍了补充检验方法的研制过程、实验设计、样品前处理、DNA提取、测序流程和数据分析等关键步骤,并强调了防止交叉污染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本次报告重点介绍了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BJS202401标准——首个基于高通量测序(NGS)的动物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该方法突破传统PCR技术的靶向局限,通过线粒体基因多靶标扩增和NGS测序,可一次性筛查食品中多种动物成分,灵敏度达1%,有效应对“挂羊头卖狗肉”等掺假行为。验证表明,该方法在生鲜、深加工等复杂基质中均表现优异,重复性好。作为补充检验方法,其填补了非安全类掺假的监管空白,标志着食品检测进入非靶向筛查新时代。未来需推动技术标准化,降低成本,以更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
 
报告题目:GB4789.28-2024 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控制 标准解析与探索
 报告人: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王磊
 
  王磊长期从事培养基质量控制及相关标准研发工作。现场围绕培养基质量方法的优化与实践,以新版国标为基础,探索了更高效的验收方法,例如通过简化流程(如划线法替代定量测试)减少工作量,同时确保数据准确性。以VRBA测试片为例,通过三方机构验证其性能符合国标要求,用户可直接引用资质报告,大幅提升检测效率。
 
  在菌种选择与方法优化方面,王磊建议优先选用实际样品中分离的菌株作为质控菌种,因其更贴近生产场景。例如,针对特定食品(如乳制品)中的高频干扰菌,可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如更换选择性平板)减少不必要的生化验证步骤。通过案例(如沙门氏菌检测中“假阳性”问题的解决),展示如何通过定制化培养基(如“沙门加”培养基)提升检测特异性,降低实验室重复工作量。同时强调原材料验收的重要性,通过引入高营养需求的标准菌株评估原料性能,从源头保障培养基质量,避免成品不合格的风险。
 
报告题目:霉菌酵母测试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报告人:美正生物微生物研发总监刘磊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霉菌酵母测试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刘磊老师分享了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发明专利。刘磊介绍了霉菌酵母的生长特性、检测难点以及测试片技术的优势,强调了测试片在缩短检测时间、提高准确性方面的贡献。同时,刘磊还提到了产品验证过程中的严格要求和与多个机构的合作,以及即将上市的新产品和AI技术在检测中的应用。会议强调了霉菌酵母检测的重要性,并展示了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
 
报告题目:食品微生物定量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
 报告人:青岛海关技术中心研究员雷质
 
  雷质文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数据的获得、食品微生物检测数据的转换、食品微生物MU评估必要性、RB/T 228-2023 简介和解读、食品微生物MU示例与应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数据分为计量资料(如重量、温度)和计数资料(如菌落数)。为确保结果可比性,需通过标准化和统计转换(如对数转换)处理离散数据,利用均值、标准差等指标分析。实际应用于质控样品、实验室比对和合规判定,结果需规范表述。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我国2025上半年新批准建立国家标准物质524项

    今年1—6月,我国新批准建立国家标准物质524项,同比增长78.8%,涉及研制单位51家。其中,国家一级标准物质31项,占比5.9...
    2025-07-09 15:27:33
  • 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
    2025-07-09 11:20:11
  • 国仪之光,破局时刻 | analytica China 2026 早鸟优惠倒计时60天!

    第十三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26)将于2026年11月16-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
    2025-07-08 18:54:07
  • 浙江:规范和加强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补助资金的管理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25年7月4日至2025年7...
    2025-07-08 15:21:42
  • 6102万元采购282台/套仪器设备!中检院2025年专项设备购置项目招标

    近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招标公告,招标总金额6102万元。采购的仪器设备共计282台/套,包括电子舌、生物荧光微生物快检系...
    2025-07-08 14:59:03
  • 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在科技竞争“无人区”开辟重要研究方向

    7月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消息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于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14:07:23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